天主教的圣经为什么比基督教的圣经多7本书?

Поделиться
HTML-код
  • Опубликовано: 4 апр 2025

Комментарии • 288

  • @jojosephoho
    @jojosephoho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1

    亲爱的曼迪姐妹,感谢你制作这样一期关于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圣经差异的视频。作为一位天主教徒,我很高兴看到有人关注这个话题。不过,你的视频中存在一些误解和不准确之处,我想在此做一些补充和澄清。
    首先,关于圣经正典的形成,这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早期教会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正典,而是在数百年的时间里逐渐形成共识。在这个过程中,七十士译本(Septuagint)扮演了重要角色。这个希腊文译本包含了你所说的"七本书",实际上在初期教会中被广泛使用。耶稣和使徒们在引用旧约时,也多次引用了七十士译本的内容。
    你提到耶稣没有直接引用这七本书,这并不能成为否定它们正典地位的依据。事实上,新约中也没有直接引用旧约的一些书卷(如雅歌),但这并不影响它们的正典地位。教会传统和教父们的著作中多次引用了这些书卷,证明它们在早期教会中被广泛接受。
    关于马丁·路德的观点,我们需要理解他所处的历史背景。路德确实对这些书卷持怀疑态度,但他并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价值。他将这些书称为"次经"(Apocrypha),认为它们"值得阅读",只是不应与其他圣经书卷同等看待。然而,路德个人的观点并不能决定整个教会两千年来的传统。
    你提到的"两约之间的沉默期",这其实是一个误解。虽然这段时期没有被收录进希伯来圣经正典的先知著作,但并不意味着上帝完全沉默。事实上,这段时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宗教文献,包括你提到的七本书。这些作品反映了犹太人在面对希腊化潮流时如何坚持自己的信仰,对于理解新约背景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为亡者祈祷的问题,你似乎对天主教的教导有些误解。天主教并不认为死后还有"二次悔改的机会"。我们相信炼狱的存在,但这并不是一个"第二次机会"。炼狱是为那些在恩宠中死去、但仍需净化的灵魂准备的。这种净化是为了使灵魂完全配得上天堂的荣福。为亡者祈祷是基于我们与已亡者之间的共融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因死亡而中断。
    你提到的"施舍救人,脱免死亡,且涤除一切罪恶"这句话,需要在更广阔的神学背景下理解。这并不是说单靠善行就能获得救恩,而是强调爱德行为在信仰生活中的重要性。天主教一直强调,我们的救恩是上帝恩宠的礼物,但这并不排除人的回应和合作。
    关于赎罪券的问题,这确实是中世纪教会的一个严重弊端,天主教会在特利腾大公会议上已经对此进行了深刻反省和改革。我们不应该用历史上的一些弊端来否定整个传统的价值。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天主教会并不认为传统本身就是合理的。传统的价值在于它代表了教会在圣神引导下对信仰的持续理解和阐释。教会传统、圣经和训导权威三者之间存在着动态的关系,共同构成了我们信仰的基础。
    我真诚地建议你更深入地了解天主教的教义和历史。也许你可以阅读一些天主教学者的著作,如雷蒙德·布朗(Raymond Brown)或约瑟夫·拉辛格(Joseph Ratzinger,后来的本笃十六世教宗)的作品。这些著作能帮助你更全面地理解天主教对圣经和传统的看法。
    总之,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差异确实存在,但我们更应该关注我们共同的信仰核心。我们都相信耶稣基督是我们的救主,都致力于遵循祂的教导。让我们在尊重彼此差异的同时,更多地关注我们的共同点,共同为福音作见证。
    愿主保佑你,愿你在探索信仰真理的道路上得到更多的启发和亮光。

    • @buffalo0210
      @buffalo0210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教友说的字字在理

    • @诚有爱
      @诚有爱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2

      耶和华不喜悦人做王,你知道这么多,你应该知熟读撒母耳记和列王记,撒母耳记8章耶和华明确说他不喜悦人做王,果然人做王生出很多耶和华看为恶的事,那些王使百姓陷在罪里,你回顾历史和现在,你看看你们是不是犯了和耶罗波安同样的罪,这就是教皇解释圣经的大罪。耶稣在我们心中坐王才是耶稣的本意。

    • @jojosephoho
      @jojosephoho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4

      @@诚有爱
      感谢您的评论,也感谢您指出您认为我需要澄清的地方。关于您提到的撒母耳记上第八章以及耶和华对以色列人立王的不悦,我想从天主教的角度来谈谈我的理解,并希望能够回应您的关切。
      您提到撒母耳记上第八章中耶和华对以色列人要求立王的不悦,并将其与天主教会的教宗制度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与耶罗波安同样的罪”,并且说“教皇解释圣经是大罪”。我认为这样的类比和指责,恐怕是对经文原意和天主教会体制缺乏深入了解而产生的误解。
      首先,我们需要正确理解撒母耳记上第八章的背景。以色列人要求立王,其动机并非出于对天主更深的信靠,而是出于“像列国一样”(撒上 8:5, 20)。他们想要一个可见的君王来带领他们争战,这实际上反映了他们对天主作为他们无形君王的不信任,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背离。他们拒绝的不是撒母耳,而是拒绝耶和华作他们的王(撒上 8:7)。因此,耶和华的不悦,并非针对“立王”这件事本身,而是针对以色列民背后的不信和对天主权柄的拒绝。
      其次,我们需明了,旧约中“王”的职分,并非绝对的恶。天主虽然指出了人立的王可能带来的种种弊端,但祂也预备了“合祂心意”的君王。大卫就是一个显著的例子。天主与大卫立约,应许他的国位坚定,直到永远(撒下 7:12-16)。甚至,天主自己也被称为以色列的君王(依 43:15; 44:6)。新约中,耶稣基督更被宣告为“万王之王,万主之主”(默 17:14; 19:16)。可见,关键不在于“有没有王”,而在于“谁在作王”以及“如何作王”。
      第三,关于您提到的耶罗波安的罪,我们也需要仔细分辨。耶罗波安设立金牛犊,引导百姓敬拜偶像,这与以色列人要求立王的情况截然不同。耶罗波安的罪在于引诱百姓离弃真神,敬拜假神,这是对十诫中第一诫的严重违背(出 20:3-6)。将天主教会的教宗制度类比为耶罗波安的罪,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第四,关于您说的“耶稣在我们心中坐王才是耶稣的本意”,我完全赞同。耶稣基督确实是我们每个基督徒心中唯一的君王。天主教的信仰也完全承认基督的至高无上地位。教宗,作为基督在世的代表(拉丁文:Vicarius Christi,意为"基督的代理人"),并非取代基督的王权,而是服务于基督的王权,牧养祂的羊群。正如耶稣三次询问伯多禄“你爱我吗?”并三次嘱咐他“你牧养我的羊”(若 21:15-17),教宗的权柄源于基督,也服务于基督,其目的是带领全体信众更深入地认识基督、爱慕基督、跟随基督。
      第五,您提到“教皇解释圣经的大罪”,我想澄清的是,天主教会认为圣经的权威解释权属于整个教会,而不仅仅是教宗个人。教宗作为普世教会的最高牧者,在圣神的光照下,在与全球主教团的共融中,对圣经做出权威解释,以维护信仰的统一和完整。这种权威解释并非任意妄为,而是基于教会两千年来对圣经的默想、研究和传承,是圣神在教会内持续不断的工作。这种权威解释保证了教会在真理上的合一,防止了异端的产生和分裂,这也是基督建立教会的初衷。
      最后,我想强调的是,天主教会的体制,包括教宗制度,并非人意私设,而是源于基督的建立,并在圣神的引领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它并非要取代基督的王权,而是要服务于基督的王权,在地上建立和扩展天主的国。我们相信,教会是“基督的身体”(弗 1:23),是“永生天主的教会,真理的柱石和基础”(弟前 3:15)。
      当然,如同您所指出的,历史上教会内确实出现过一些滥权和腐败的现象,包括某些教宗的过失。对此,天主教会从不讳言,并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和革新。我们深知教会由人组成,而人都是罪人,需要不断地悔改和更新。但这并不影响教会作为基督奥体的神圣本质,也不影响教宗制度作为基督所设立的牧灵职分的合法性。

    • @诚有爱
      @诚有爱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jojosephoho 你好,我十分欣赏你谦卑的性格,你能用心回复这么大篇幅我也很开心,但我仍然不认同你的观点,因为我浅薄知识所知道的天主教,就是普世教是在谋权私利的权力斗争下形成的,这便形成了将人的权力与神同权的错误观点,并加以次经文对他们的行为做出解释,这便形成了对偶像崇拜的不同认识。
      看起来我并没有你那么有学问和学识,我也更不擅长网上文字叙述,
      你的第一条,跟教皇和玛丽亚转祷也是对你们天主权柄的拒绝
      第二条,大卫犯了很多的错但他谦卑认错和对耶和华的敬畏是关键,如此合神心意的人在权力中都犯错,何况你们的教皇呢,因此神赐下他的亲生儿子做我们的王,
      第三条,为何不恰当呢,耶和华再三叮嘱不要拜人手造的偶像,为何为自己编造一个蹩脚的理由就可以了呢?我们若敬畏耶和华,就必须谨慎,不给自己一丝拜偶像的可能不是吗
      第四,不小看了耶稣的能力,耶稣也不需要有人转达别人的意念,更不需要听别人的意见,所以玛丽亚帮求是在给耶稣压力吗?耶稣母亲的话,耶稣得听?而且,遵行耶和华话的人都是耶稣的亲人,
      第五,我意思是,教皇的团队独断解释权才是大罪,古时政教合一的遗留问题。 教会的合一不是宗教合一,是在耶稣基督里合一,在爱里合一,教义理解不同又能怎样,我每个人都不可能完全理解神的话,都有对神的话的误解,所以这不是关键,关键是,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 神。 和要爱人如己。
      第六,天主教体制我已说过
      早期教会其实是基督徒教会,在政权逼迫下形成的,然后才是政教合一的教会

    • @诚有爱
      @诚有爱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有不同理解私下交流,打字太费事

  • @Findyourtrueselfinnature
    @Findyourtrueselfinnature 2 года назад +30

    分享一下:在我看来,信仰不是用理论说服而得来的,而是生活经验到爱而来的。如果没有爱在信仰内,自然你就不会信。耶稣是爱,那些跟随他的人如果没有体会到被爱,没有体会到自己生命的美善,那么那样的信仰是死的,不过是知识。信仰透过爱才是活的,就是慈善,一个例子:德兰修女,他不管宗教,因为她把所有人都看成天主的子女,这就是信仰的核心,我们所有人都是兄弟姊妹,不管你信不信教。
    你的问题,我可以说,没有人知道。因为人的局限性。我们的理智无法理解当下发生的不幸,但是我们会在末日明白这一切,因为这是一个工程。然后,所有的恶都不是天主愿意的,因为他尊重人的自由,人愿意恶,杀人,但是天主行善,如何?透过这个屠杀,过程中许许多多的善为此而生,比如那些帮助犹太人逃难的人们。这些功德是出于人的意愿,也是这些意愿和善功区别了人,这些善人会得到相应赏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对我来说,有没有信仰的区别在于,你知不知道爱,有些人就是无法接受宗教,但是如果他有爱,做善事,那就足够了。我的信仰告诉我,天主是爱,所以爱其实就是我们所信的。
    可能这短短回答不能完全解释你的问题,但是我觉得至少你可以更多去了解。如果懂英文,可以看到更多资料(推荐Full Tank in YTB)
    本人不是信基督教,坦诚来说,基督教人会排斥天主教,天主教的也是如此,但是如果耶稣在场,肯定会哭。因为都是一个天父,要的是爱,而不是斗争。所以我作为一个天主教徒也学会放下偏见,接受基督教的优点(比如热爱圣经)。希望两个“教会”明白我们是合作者,而不是竞争者和诬告者。一切为了爱,世界就美好了。

    • @furze7802
      @furze7802 Год назад +6

      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都是基督教。并且现在两边都已经在逐渐放下偏见了

    • @meiliTi
      @meiliTi Год назад +1

      我遇到的往往都是新教的攻击天主教,而且会主动攻击,遇到天主教就高潮!甚至会说圣母的显现是魔鬼的化身这种大逆不道的言论,真心不知道这种所谓的基督徒以后会在炼狱里呆多久才能出去!

    • @user-freedomvvv
      @user-freedomvvv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宗教战争怎么兴起的,想啥呢,虽然是上层打架,但是死的是小老百姓😂😂,

  • @b09308958090301
    @b09308958090301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正方觀點(支持天主教聖經版本文章的立場)
    1.聖經正典是逐步形成的
    -早期教會確實經歷了一段確立正典的過程,直到公元4世紀才有正式的官方確認,例如397年的迦太基會議。
    -這顯示教會在一定程度上參與了正典的整理與承認,而非在使徒時期就已完全確定。
    2.七十士譯本的影響力
    -新約作者多次引用七十士譯本,說明它在早期教會具有極高的權威性。
    -既然新約聖經作者使用七十士譯本,則七十士譯本中包含的書卷(包括次經)也可能是正典的一部分。
    3.教父與傳統的支持
    -許多早期教父,如愛任紐(Irenaeus)和奧古斯丁(Augustine),都曾引用次經,並認為它們是正典的一部分。
    -天主教的立場認為,聖經正典的確認應當考慮傳統,而不僅僅依賴使徒時代的文本記載。
    4.馬丁·路德對次經的態度較溫和
    -路德並未完全拒絕次經,而是將其視為「值得閱讀但不適合作為教義根據」的書卷,這表明這些書卷在歷史上的地位並非完全被否定。
    -若否定次經的正典地位,是否也應質疑早期教會廣泛引用這些經卷的做法?
    5.「沉默期」並非真正的沉默
    -雖然馬拉基書之後沒有被公認的正典先知書,但次經提供了歷史和神學上的重要背景。
    -《馬加比書》記載的猶太抵抗運動影響了新約時代的彌賽亞期待,表明此時期並非完全無神的啟示。
    ---
    反方觀點(支持基督教聖經版本文章的立場)
    1.聖經正典基於神的啟示,而非後期共識
    -使徒時代的基督徒已普遍接受舊約的39卷,並未將次經視為正典。
    -正典是神的默示(提摩太後書3:16),教會只能確認,而非創造正典。
    2.七十士譯本不等於正典
    -雖然新約作者引用七十士譯本,但沒有明確引用次經作為「聖經」的權威。
    -猶太人(如約瑟夫和塔木德學者)拒絕次經,這表明它們未被當時的正統猶太信仰接受。
    3.路德的立場其實是排除次經
    -雖然路德認為次經有「閱讀價值」,但他清楚將它們排除在正典之外,認為它們不能作為教義依據。
    -路德的分類與猶太人的舊約正典(39卷)一致,顯示這種區分有其合理性。
    4.沉默期是真正的「神默示的沉默」
    -聖經「沉默期」指的是神沒有再啟示正典經文,而非沒有任何宗教文獻。
    -《希伯來書1:1-2》顯示,神在新約時期才透過基督完成了最終的啟示。
    5.煉獄與為亡者祈禱無聖經根據
    -煉獄的概念來自天主教後期的發展,而非聖經啟示(希伯來書9:27明確表示人死後即受審判)。
    -天主教用《馬加比書》來支持為亡者祈禱,但此書不被新教承認為正典,因此無法成為教義基礎。
    ---
    結論
    這篇文章的敘述帶有明顯的天主教立場,並在某些關鍵點上存在偏誤。
    正方主張聖經正典的形成是一個歷史進程,教會傳統與七十士譯本的使用顯示次經應有正典地位。
    反方則認為正典是基於神的默示確立的,次經缺乏使徒確認,並且猶太人本身也未接受它們為正典,因此不能後來才納入聖經範圍。

    • @TheChing43202
      @TheChing43202 9 дней назад +1

      感謝做了這麼詳細的分析, 應該要好好地收集起來. 看起來, 比較支持新教的論証, 舊約中也有許多提到其他經書, 但都沒有被當做正典. 也支持馬加比書既沒有被選為正典, 那就不能用其中的部分當做基要真理...

  • @b09308958090301
    @b09308958090301 Месяц назад +1

    相關留言觀點涵蓋了文本所討論的核心議題,也反映出不同陣營對於聖經正典的不同立場。
    我盡可能整理出來 集中思考
    1. 聖經正典的形成過程
    - 早期教會經歷了數百年的討論與確認,直到西元4世紀的迦太基會議(397年)才正式確立正典。
    - 這顯示正典不是直接啟示完成,而是透過教會的承認與整理確定。
    2. 七十士譯本的權威性
    - 新約作者多次引用七十士譯本,顯示它在早期教會中具備重要地位。
    - 既然新約聖經使用該譯本,其包含的次經是否應當被視為正典的一部分?
    3. 教父傳統與次經的支持
    - 早期教父如愛任紐、奧古斯丁曾引用次經,甚至認為它們是正典的一部分。
    - 若否定次經,是否意味著早期教會的信仰和引用並不可靠?
    4. 馬丁路德的舊約選擇標準
    - 路德選擇以猶太人傳統的39卷舊約為準,並排除七十士譯本中的七卷書。
    - 但他並未完全否定次經的價值,而是將其歸類為「值得閱讀但不適合作為教義基礎」。
    5. 死海古卷對次經的影響
    - 在死海古卷中發現部分次經(如《多比亞傳》、《智慧篇》),顯示這些書卷在耶穌時代前已存在。
    - 這是否能證明次經在當時已被普遍接受為正典?
    6. 猶太正典的歷史演變
    - 西元90年的雅姆尼亞會議確認了猶太人使用39卷舊約,但並非「刪除」了次經,而是堅持當時主流猶太傳統。
    - 這是否意味著次經從未被納入正典,而是後期才被基督教會接受?
    7. 兩約之間的沉默期
    - 「沉默期」通常指沒有先知著作被納入正典,但此時期仍有重要宗教文獻,如《馬加比書》記載了猶太人的抵抗與信仰歷史。
    - 這是否意味著此時期仍存在神的啟示,只是未被所有猶太人接受?
    8. 為亡者祈禱與煉獄的問題
    - 天主教支持《馬加比書》所記載的為亡者祈禱,並視其為煉獄教義的聖經依據。
    - 但新教反對此概念,認為《希伯來書9:27》明確指出人死後即面對審判,不存在進一步的淨化過程。
    9. 天主教與新教對聖經權威的不同觀點
    - 天主教主張聖經正典的確立來自教會傳統、教父引用、及聖神的引導。
    - 新教則強調正典來自神的默示,教會僅能確認,而不能「創造」正典。
    10. 天主教與新教應關注共同信仰核心
    - 雖然聖經正典的界定有分歧,但雙方都承認耶穌基督是救主,並追求福音的見證。
    - 是否應將焦點放在共同信仰,而非次要經卷的爭論上?

  • @landy123
    @landy123 4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3

    姊妹啊❤,我刚刚修完关于正典的历史课。旧约最终被犹太拉比确认在前四世纪,就是39卷错不了。新约正典形成不是来自大公会议或教会领袖,新约正典就是在那种逼迫期间超自然的被大公普世教会公认。在奥古斯丁年代,新约正典,两次大公会议确认就是27本,注意不是开会研讨哪本是正典而是大家达成共识,哪本是正典不是来自会议权威。 马丁路德是回到原初正典的正路,确切说宗教归正,回归正统。

  • @蕭志偉-f9l
    @蕭志偉-f9l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3

    啟示錄中提到的龍,這個名詞是源自於但以理書第14章及以斯帖記補錄甲和補錄己。
    在哥林多前書15章29節提到為死人受洗這件事,充分顯示哥林多會眾有讀過馬加伯(下)12章的經文:為亡者獻贖罪祭。所以才有為死人受洗的傳統。
    讀完其他七本,你才會知道為什麼是因信成義而不是因信稱義,多俾亞傳(12:8)說:祈禱與齋戒固然是善功,但秉義施捨卻超過前二者;秉義而少有,勝於不義而多有;施捨救濟,勝於儲蓄黃金。
    保羅的書信也曾經引用過這7本書的內容,譬如在希伯來書第11章35節說:有些人受了酷刑拷打,不願接受釋放,為獲得更好的復活。這節經文是取材至馬加伯(下)第七章一位婦女和他7個兒子受希臘國王迫害的故事。

  • @jojosephoho
    @jojosephoho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让我以天主教会的立场,为你详细阐述一下炼狱的真正含义,以及我们应当如何正确理解这一教义。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炼狱并非一个物理空间或地方,而是一种净化的状态。它是天主慈悲的彰显,为那些在恩宠中离世但仍需净化的灵魂预备的。我们教会的《天主教教理》第1030条明确指出:"那些死在天主的恩宠和友谊中,但尚未完全净化的人,虽然他们的得救已确定,但在进入天堂的幸福之前,他们死后还要经过炼净。"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需要炼狱?这是因为天主是至圣至善的,我们必须完全纯洁才能与祂合一。正如圣经上说:"凡不洁的,总不得进入那里。"(默示录21:27)炼狱就是天主给我们最后的机会,让我们能够完全净化自己,以配得上天国的荣耀。
    让我们回顾一下圣经中关于炼狱的依据。虽然"炼狱"一词并未直接出现在圣经中,但其概念却有明确的圣经基础。例如,在玛加伯下第12章,我们看到犹大玛加伯为阵亡的战士献祭,祈求他们的罪得赦免。这表明死后仍有净化的可能。
    耶稣自己在玛窦福音第12章32节中也暗示了炼狱的存在:"谁若说话得罪了人子,还可得赦免;但谁若说话得罪了圣神,在今世和来世,都不得赦免。"这里提到的"来世"赦免,正是指向炼狱的可能性。
    此外,保禄宗徒在格林多前书第3章13-15节中写道:"但各人的工程将来总必显露出来,因为主的日子要把它揭露出来;原来主的日子要在火中出现,这火要试验各人的工程怎样。谁在那根基上所建筑的工程,若存得住,他必要获得赏报;但谁的工程若被焚毁了,他就要受到损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从火中经过的一样。"这段经文清楚地描述了一种死后净化的过程。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早期教会没有明确教导炼狱的教义?事实上,炼狱的概念在教会传统中一直存在,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对这一教义的理解逐渐深化。早期教父如奥利金、圣西彼廉和圣奥思定都提到过死后净化的概念。到了中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等神学家对炼狱教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1439年,佛罗伦萨大公会议正式确认了炼狱的教义。特伦多大公会议(1545-1563年)进一步阐明了这一教义,强调了为炼狱中的灵魂祈祷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必须澄清一些对炼狱的误解。炼狱不是一个"第二次机会"或"中间状态"。那些在炼狱中的灵魂已经确定得救,只是需要进一步的净化。炼狱也不是一个永久的状态,而是暂时的。它的目的是为了净化,而不是惩罚。
    你可能会想,如果天主是全能的,为什么不能立即使灵魂完全纯洁?这个问题很好。我们要明白,天主尊重我们的自由意志。在世时,我们通过自由选择形成了自己的品格。炼狱是让我们完全接受天主恩宠的过程,是我们与天主合作的最后阶段。
    想象一下,炼狱就像是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完美,并渴望完全地净化。这个过程可能会带来痛苦,但这是爱的痛苦,是渴望与天主完全结合的痛苦。正如金子要经过火炼才能显出其纯度,我们的灵魂也需要通过炼狱的净化才能完全反映天主的荣光。
    我们教会鼓励为炼狱中的灵魂祈祷。这不仅表达了我们对已故亲友的爱,也彰显了教会的共融。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即使死亡也不能将我们分开。通过为炼狱中的灵魂祈祷,我们参与了天主救赎工程的完成。
    亲爱的姐妹,我希望这些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炼狱的教义。炼狱是天主慈悲的标记,是祂对我们的爱的彰显。它提醒我们,我们在世时就应当努力成圣,以减少死后净化的需要。同时,它也给了我们希望,知道即使我们离世时还不完美,天主仍然为我们预备了净化的机会。

    • @jojosephoho
      @jojosephoho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1. 炼狱与天主的公义和慈悲的平衡
      我想请你思考一下天主的公义和慈悲是如何在炼狱的概念中完美平衡的。天主的公义要求我们为自己的罪过承担责任,而祂的慈悲则为我们提供了净化的机会。炼狱正是这两者的交汇点。它既不是严厉的惩罚,也不是轻易的赦免,而是一个爱的过程,让我们能够完全地接受天主的恩宠。
      你可以将炼狱想象成一位慈爱的父亲,他既不忽视孩子的过错,也不残酷地惩罚孩子,而是耐心地帮助孩子认识错误并改正。这不正是天主对待我们的方式吗?
      2. 炼狱与现世成圣的关系
      你可能会问:"既然有炼狱,我们在世时是否就可以不那么努力成圣了?"恰恰相反,炼狱的教义应当激励我们更加努力地在现世成圣。因为我们越是在世时净化自己,死后需要经历的净化就越少。
      圣女小德兰曾说:"我要在死时两手空空地来到天主面前。"这句话道出了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应当努力在现世就完全交付给天主,不为自己留下任何阻碍我们与天主结合的东西。
      3. 炼狱与教会三种状态的关系
      天主教会教导我们,教会有三种状态:现世教会(战斗的教会)、炼狱中的教会(受苦的教会)和天上的教会(凯旋的教会)。炼狱教义让我们看到这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
      我们在世的信徒可以为炼狱中的灵魂祈祷,天上的圣人也为我们转求。这种相通使得整个教会成为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你能感受到这种爱的力量吗?它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将我们所有人联系在一起。
      4. 炼狱与基督的救赎工程
      炼狱并不是与基督的救赎分离的概念,而是基督救赎工程的一部分。基督的救赎为我们打开了天国的大门,但我们仍需要接受这救恩,并让它在我们生命中结出果实。炼狱就是这个过程的最后阶段。
      想象一下,基督的救赎就像是为我们准备的盛宴,而炼狱则是我们最后整理仪容、洗手的地方,以便我们能以最佳状态参加这场盛宴。
      5. 炼狱与个人责任
      炼狱的教义也强调了个人责任的重要性。它提醒我们,我们的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虽然天主的慈悲为我们提供了净化的机会,但我们仍然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这是否让你感到压力?不要害怕。相反,让这成为你生活的动力,激励你做出更好的选择,活出更有意义的生活。
      6. 炼狱与希望
      最后,我想强调炼狱教义所带来的希望。它告诉我们,即使我们在世时未能完全成圣,天主仍然为我们预备了道路。这不是放纵的理由,而是安慰和鼓励,尤其是对那些为亲人的得救而忧虑的人。
      你是否有已故的亲友,你不确定他们是否得救?炼狱的教义给了我们希望,让我们知道天主的慈悲远超我们的想象,祂会给每个灵魂最后的机会来接受祂的爱。

    • @TheChing43202
      @TheChing43202 9 дней назад +1

      @@jojosephoho 謝謝分享, 很好奇這麼一套完整的煉獄系統說法, 請問這在新舊約66本聖經中哪兒有這些清楚的描述? 是教宗的教導還是你查經研討所得? 在基督教幾乎沒有看過! 這應該和死後去陰間不同的概念吧? 甚致於聖經提過"煉獄"一詞嗎?
      其中有些問題, 耶穌總是在各個地方提醒大家去天國的路是窄的, 可以進去的人是少的, 要警醒要預備, 這些全部都是指在活的時候. 請問有什麼地方有明確的教導, 還有在某個地方有第二次的機會?
      尤其耶穌親自說了富人和拉撒路的故事, 清楚地說明, 那死後受痛苦悔改的富人, 完全沒有機會再上天國, 連請拉撒路去警告在世的兄弟都沒有辧法. 怎麼還會有第二次機會? 路16: 19-31
      在你所謂的煉獄, 整容, 洗手, 準備付宴, 這是很模糊的說法. 換成白話文是要繼續查經禱告嗎? 還有聖經在手中可讀嗎? 是儘量不犯錯嗎? 可是在那兒肉體已死, 不用吃喝就不會貪, 不用性愛就不會淫, 不用比較就不會忌... 還要做什麼?
      如果煉獄還算得這麼有愛, 可否其中還有神父, 教堂, 主日和悔過室, 讓人有機會改過, 直接再上天堂?
      不好意思, 很多事情在細思之後直覺非常不合理, 太一廂情願的說法. 這種一廂情願的說法, 讓我想到明明洗禮的定義說得很清楚, 要真心信主的人自願接受先禮才算基督徒. 結果担心自己的小孩不能上天國, 所以在他們嬰兒期什麼都不知道, 糊里糊塗地就洗禮了. 我們瞭解這是父母的担心, 但這又是一廂情願的做法! 那麼是否我們也給自己的小嬰兒一張北大或清華的文憑, 這樣他們日後就衣食無憂了? 說難聽點, 是否自欺欺人? 神會同意這樣子做嗎?

    • @jojosephoho
      @jojosephoho 9 дней назад

      非常感謝您坦誠地分享您的疑問和思考。我理解您從不同的基督信仰背景出發,對煉獄的教義感到陌生甚至不解。這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能更深入地探討天主的奧秘和祂救恩計劃的豐富性。請允許我以一位天主教徒的身份,並依據教會兩千年的信仰傳承,嘗試為您逐一澄清這些疑問。
      1. 煉獄教義的來源:聖經、聖傳與教會訓導
      您問到煉獄的教導在《聖經》何處有清楚描述,以及這是否是教宗的教導或個人查經所得。這是一個非常核心的問題。天主教信仰的根基,並不僅僅是《聖經》(Sola Scriptura),而是建基於天主啟示的兩大泉源:《聖經》與《聖傳》(Sacred Tradition),並透過教會的訓導權(Magisterium)來權威地予以解釋和傳承。
      * 《聖經》基礎(重申與深化):
      * 誠然,“煉獄”(Purgatorium)這個詞彙並未直接出現在《聖經》原文中,如同“三位一體”(Trinitas)一詞也未出現一樣,但這不代表其概念不存在。《聖經》中蘊含著支持煉獄概念的種子和基礎。
      * 瑪加伯下 12:43-46:您提到了66卷《聖經》。天主教會的《聖經》正典包含73卷書,其中包括被稱為“次經”或“後典”(Deuterocanonical Books)的七卷舊約,瑪加伯書正是其中之一。這段經文明確記載了猶大·瑪加伯為亡者獻祭贖罪,“期望他們獲得罪赦”,並稱這是“聖善而虔誠的思想”。早期教會普遍接受這些經卷,它們反映了耶穌降生前猶太信仰中已存在的為亡者祈禱的觀念,這強烈暗示了死後存在一個罪過能得赦免的淨化狀態。若亡者要嘛直接升天(無需祈禱),要嘛已定罪入地獄(祈禱無效),那麼為亡者獻祭贖罪就毫無意義了。
      * 瑪竇福音 12:32:“誰若說話得罪了人子,可得赦免;但誰若說話得罪了聖神,在今世及來世,都不得赦免。”耶穌明確提到“來世”有些罪仍有可能被赦免。既然永罰的地獄中沒有赦免,天國裡也無需赦免,那麼這“來世的赦免”指向何處?教會傳統認為,這暗示了煉獄的存在,即一個在死後、天堂前,罪過(尤其是小罪或已赦免大罪的暫罰)可以被煉淨的狀態。
      * 格林多前書 3:13-15:“各人的工程……要由火來考驗……誰的工程若被焚毀了,他就要受到損失,他自己固然可得救,可是仍像從火中經過的一樣。”保祿宗徒這裡描述的“火”的考驗,發生在“主的日子”(審判之時)。有些人工程穩固(善行),獲得賞報;有些人工程被毀(草木禾秸,指有瑕疵的行為或動機),自己雖得救,卻要“像從火中經過”。這“火中得救”的意象,非常貼切地描繪了煉獄的淨化過程--不是毀滅性的永罰之火,而是煉淨性的恩寵之火。
      * 《聖傳》(Sacred Tradition): 煉獄的觀念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深深植根於早期教會的祈禱和信仰實踐中。
      * 早期教父的見證:如我之前提及的,許多早期教父,如戴爾都良、聖西彼廉、聖奧思定、聖大額我略等,都曾論述過為亡者祈禱的價值以及死後需要淨化的思想。例如,聖奧思定在他的《懺悔錄》中就為他已故的母親聖莫尼加祈禱,求主赦免她的過犯。
      * 早期教會的禮儀:從早期教會開始,彌撒中就有為亡者祈禱的經文,考古發現的早期基督徒墓碑銘文也常有為亡者求安息和光明的禱詞。這些實踐都反映了教會從起初就相信,信友可以透過祈禱幫助那些在主內安息但尚未完全純潔的靈魂。
      * 教會訓導(Magisterium): 隨著神學的發展,教會訓導機構(由教宗和與他共融的主教們組成)在聖神的引導下,對這一啟示真理進行了更清晰的界定。
      * 里昂大公會議(1274年)、佛羅倫斯大公會議(1439年)和特倫多大公會議(1545-1563年)都明確肯定了煉獄的教義,並闡明了其性質:為已死在天主恩寵中但需淨化者而設,可以透過生者的祈禱、獻祭(尤其是彌撒)和善功獲得助益。
      * 《天主教教理》(Catechism of the Catholic Church)是當代教會訓導的權威綜合,其中第1030-1032條對煉獄有清晰的闡述。
      因此,煉獄的教導並非某位教宗或個人的發明,而是源自天主的啟示,透過《聖經》和《聖傳》傳遞,並由教會訓導權予以確認和守護的信仰內容。基督教(特指宗教改革後的新教)之所以大多不接受煉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拒絕承認次經的正典性,並且更強調“唯獨聖經”的原則,不太重視教會傳統和訓導權在解釋信仰上的權威。
      2. 煉獄與陰間(Sheol/Hades)
      煉獄與舊約中的“陰間”(希伯來文Sheol,希臘文Hades)是不同的概念。陰間通常指所有亡者(不論善惡)在基督救贖工程完成前所去的地方,一個幽暗、無力的狀態。耶穌基督下降陰府,正是去向那裡的義人宣告救恩的喜訊,並引領他們進入天國(參閱伯多祿前書 3:19-20;4:6;厄弗所書 4:9)。而煉獄,是基督救贖之後,為那些死時處於天主恩寵中、確定得救但仍需淨化的小罪或已赦大罪的暫罰的靈魂所經歷的暫時狀態,其最終目的地是天國。
      3. 關於“第二次機會”和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
      * 煉獄不是“第二次機會”:這一點必須再三強調。人的根本抉擇--接受或拒絕天主的恩寵--是在今生完成的。死亡的那一刻,靈魂的基本朝向(朝向天主或背離天主)就已確定。煉獄不是給那些拒絕天主、犯下大罪且至死不悔的人一個“翻盤”的機會。這樣的人,按教會訓導,將承受永罰(地獄)。煉獄是為那些已經得救、已在天主恩寵和友誼中但尚未完全聖潔的靈魂準備的。他們如同已經拿到天國宴席入場券,但衣服上還有汙漬,需要清洗乾淨才能體面地入席。
      * 富人與拉匝祿的比喻(路加福音 16:19-31):這個比喻恰恰說明了地獄的永恆性以及今生抉擇的重要性,而非否定煉獄。
      * 富人死後所處的“痛苦地方”(火焰中),按傳統理解,代表的是地獄,是永罰的狀態。他與在“亞巴郎懷裡”(代表天堂或與天主同在的福境)的拉匝祿之間,有“一道深淵”固定著,無法逾越。這正說明了地獄與天堂之間的絕對分隔和地獄狀態的不可逆轉性。
      * 富人的請求--無論是給自己一點水,還是派拉匝祿去警告他的兄弟--都被拒絕,這強調了救恩的機會在於今生聽從“梅瑟及先知”(即天主的啟示和誡命),而非期待死後的特殊干預或第二次機會。
      * 這個比喻討論的是天堂與地獄這兩種最終歸宿,並未涉及處於兩者之間的、暫時的、為得救者預備的淨化狀態--煉獄。因此,用這個比喻來否定煉獄,是將其應用到了它並未直接處理的議題上。

    • @TheChing43202
      @TheChing43202 8 дней назад +1

      @@jojosephoho
      在討論之前, 才發現一個大問題, 居然太多名詞都完全不相同, 而且就是在自己的聖經之中, 這在討論上會造成佷大的麻煩. 你所提到的瑪加伯書, 是否就是新教談的馬加比書? 居然連”摩西”變成”梅瑟”, 這根本是完全不同的名字, 連拼音聽起來都不是很接近, 直到我GOOGLE之後才發現原來差別這麼大. 又例如你提到的瑪竇福音書, 至少我還會猜到也許是馬太或馬可其中一個馬, 但還是一開始以為又是什麼第五本福音書.
      這和你我沒有關係, 思考起來應該是新教的問題, 既然獨立出去, 又認為是兄弟教派, 就不應該把名字幾乎全盤改掉, 至少在中文方面是如此! 例如大家的哥哥都叫做”張愛國”, 結果變成”長艾果”, 連姓章的都不是, 這樣子在溝通方面會增加巨大的麻煩!
      另外, 我雖然是在新教, 不過被歸類為問題很多的人, 因為我總是跳出他們傳統教導和制式化的答案, 並且用更邏輯化式的思考方式! 所以在這兒也會有很多問題, 或許會讓你感到有刺, 請勿見怪, 但也希望你也在這些學到傳統制式化的說法之外, 看看是否有更合邏輯的真理, 這樣也能幫你更容易傳福音, 知道慕道友心中真正的想法. 畢竟如果馬丁路得如果不跳出來反對贖罪卷, 天主教也許到現在還在印更精美的贖罪卷. 也許回文有些多, 但都是深思所得!
      *既然你提到聖經沒有提到煉獄, 而是在”聖傳”中, 這就不能怪新教徒不懂, 就算解釋後也不能接受. 請你暫時跳出天主教的框架想一下, 大家都接受聖經無誤, 但是人總是有錯誤的, 連新教許多權威的解經書都有不少錯誤, 新教也警告大家要小心閱讀! 現在”聖傳”只是後來把人的傳統 Tradition列為規條, 難道其訓導權沒有問題嗎? 這不是問句, 答案是, “只要是人當然有問題”!
      甚致於你們認定無誤的教宗, 還發生”屍體會議”, 現任教宗把前任死去教宗挖出來鞭屍毁屍, 還丟到河裡... 這對任何東西方的文化來說都是一件極其錯誤的事, 更不要說是在耶穌愛心教導下的基督天主教! 請不要說不知道, GOOLE 到處都可查到.
      其他還有太多事件可提, 但不是這兒的重點. 如果是這樣, 是否這個”聖傳”和”聖經”相比, 是否要思考一下以何為遵行最終原則?
      尤其你提到三一神來相比, 聖經中雖然沒有直接提到這個名詞, 但是已經有太多章節提到這個概念, 想到否認都不行, 在此就不一一舉例了! 可是煉獄呢? 這整個概念完全沒有在無誤的聖經裡出現, 反而在那傳統人的教導裡面說得頭頭是道, 天主教徒都不會懷疑一下嗎? 還是像東方刻板的教育方式, 老師說的話都不能懷疑? 請多多思考, 詩篇1:2 唯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這人便為有福!
      *提到你的瑪加伯書, 既然我們否認是聖經的內容, 那本來無需討論. 但是仍然請你思考其中的細節, 是否有什麼問題! 為什麼後來神不說話了? 猶太人經過無數次離開神去拜偶像, 因 神的憐憫又帶他們回來, 然後持續離開, 我用心想著, 為死人禱告是否又是一種偶像文化?
      很簡單可証明的事, 就是直接回到利未記和民數記, 看看 神有沒有規定他們如此做 祭拜禱告祖先? 大家都知道舊約的律法多如牛毛, 連生個皮膚病都要好多個程序檢查清潔才能被宣佈健康, 或者祭司要如何殺動物取血, 各部位要如何處理, 連血要如何灑, 灑在哪裡都寫得清清楚楚, 所以聖經有沒有 神清楚的宣佈如何去禱告祭拜死者? 如果沒有, 怎麼可以搞成一個重要又盛大又規舉多的儀式? 從哪裡而來? 是不是瑪加伯書本來就不應列為聖經, 或是對裡面的經文理解有誤? 還要學著那些猶太人照著外邦的儀式來祭拜死者嗎? 請再三細思!
      *你提到格林多前書有關火的事, 這讓我更有些困惑你是否有思考這件事, 還是天主教給你日以繼夜的教導? 你自己都說過這是在末日審判之時, 用火來証驗是否合格上天國, 怎麼把彼時彼景將要發生的事, 變成這幾千年來所有死人要待在煉獄去經過淨化的過程呢?
      另外, 經文也說得很清楚, 根基不穩固, 在“審判當下” 雖然有損傷, 但仍通過考驗可以上天國, (這兒的考驗就是最後審判), 所以才會有啟示錄中的24長老和賜白衣和更多普通得救的差別, 根基完全穩固的人變成長老, 根基有些不穩但仍為主流血的被賜白衣, 依次下去給奬賞. 怎麼自己又創造一個時間和空間的煉獄? 完全不合道理! 請你以理性邏輯的方式好好地想一想吧!
      *你提到一堆的大公會議決定煉獄的用法, 但是那些會議都在初代教會千年以後所召開, 你是否要仔細思考一下, 那些都是同質性高的一堆教宗和主教做的決定嗎? 目的為何? 就在這些會議之前的一二百年, 這些人還因為權利等各種問題, 發起十多次至今為人咒駡的十字軍東征, 一出征就先殺猶太人, 沿路燒殺搶掠當軍費, 後來還把求救的東羅馬基督教會給滅掉! 甚致人數不足, 還從法國強征一堆兒童去東征, 這些就不提了, 不是重點!
      重點是, 有沒有想過他們為什麼要這麼做? 這觀念是否長期從外邦邪教而來 (民數記和申命記完全沒有記載)? 為了滿足人民自私的想法而來? 就和嬰兒洗一樣, 明明是完全不合真理和邏輯, 但要滿足大家可以讓所有親人都能得救的願望, 而不顧 神的真理和公義的規則?
      *請多多三思而行, 不要上面說什麼就完全照做什麼! 如果你有機會可以看看電影 - 教會The Mission在南美洲的真實故事, 裡面介紹那些真正實行 神的真理的天主教徒, 反而上面因害怕而默認權貴去搶奪掠殺的紅衣主教愧疚地寫信對教宗說 “您的传教士全部殉教了,只有活着;但也许是我死了,而他们永远活着。”
      *其實陰間在新舊約中都未提及太多, 就算有提到也是做比喻, 很難用來當做一個完整的描述或是比較, 因此和煉獄做對比, 也許是不太合宜, 就不在這兒持續討論.
      至於天主教把煉獄說得那麼多又詳細的描述, 完全超出聖經之外, 就算把馬加比書也算進來, 不只是我, 甚致你也許也應該要想一想哪些才是本於真正的 神所啟示的聖經, 還是出於人的聖傳? 你我都知道, 太多異端邪教都是緊抓著聖經某段不太清楚的經文, 然後大加解釋, 結果就越離越遠... 東方閃電, 摩門教, 或耶和華見証人.... 都是如此, 所以我們是否應該要謹慎小心並遵守而不過度解讀聖經的一切教導? 求主讓大家都像點燈守候主人的宫女, 有智慧並謹慎小心守候主的到來!
      另外,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 錯誤請更正, 新舊約的66本書, 基本上在西元三四百年就確定了. 如以下: " 「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主後367年的著作中,提到新約正典為二十七卷,是唯一真實的書卷;主後393年希坡會議(Council of Hippo)承認新約有二十七卷;主後397年迦太基會議(Council of Carthage)再次確定了,只有這二十七卷可在教會誦讀。」"
      "到了十六世紀,天主教的天特會議第4次會議 (Council of Trent,1546年),正式宣佈次經具有正典權威性,因而將它們收錄於天主教聖經之中;並將它們稱之為「第二(系列)正典 (Deuterocanonical Books)」。然而,新教(更正教)基督徒卻明確的否定了”次經”的正典地位,並將次經從正典書目中刪除。於是形成了基督教的舊約正典書卷數為39卷(與猶太教相同),而天主教則有46卷的情況。"
      這些當然也是百分百天主教的組織, 因此很好奇額外的七本書只是五百年前自己開個會強加上去的? 原本也只是為次經? 為什麼要強加上去? 還有馬利亞的玫瑰經? 我們以追求真理, 請站在天平的中間說公道話! 我不會為了新教護短強辯, 甚致馬丁路德都過大於功在我的分析之下!
      待續…

    • @TheChing43202
      @TheChing43202 8 дней назад +1

      ​@@jojosephoho 另外, 還有非常重要的一點, 錯誤請更正, 新舊約的66本書, 基本上在西元三四百年就確定了. 如以下:
      "
      「亞他那修(Athanasius)在主後367年的著作中,提到新約正典為二十七卷,是唯一真實的書卷;主後393年希坡會議(Council of Hippo)承認新約有二十七卷;主後397年迦太基會議(Council of Carthage)再次確定了,只有這二十七卷可在教會誦讀。」"
      "到了十六世紀,天主教的天特會議第4次會議(Council of Trent,1546年),正式宣佈次經具有正典權威性,因而將它們收錄於天主教聖經之中;並將它們稱之為「第二(系列)正典(Deuterocanonical Books)」。然而,新教(更正教)基督徒卻明確的否定了次經的正典地位,並將次經從正典書目中刪除。於是形成了基督教的舊約正典書卷數為39卷(與猶太教相同),而天主教則有46卷的情況。"
      這些當然也是百分百天主教的組織, 因此很好奇額外的七本書只是五百年前自己開個會強加上去的? 為什麼要強加上去? 還有馬利亞的玫瑰經?
      我們以追求真理為主, 站在天平的中間說公道話, 我也不會為了新教護短強辯, 甚致馬丁路德都過大於功在我的分析之下.

  • @明月清风-r2x
    @明月清风-r2x 2 года назад +17

    是新教的人删了七卷,以前是一样多的。

  • @kkos_AI
    @kkos_AI Год назад +21

    我个人觉得博主的逻辑有些强词夺理,先入为主了。
    你的观点都是建立在“马丁路德”的正确上。请问,马丁路德难道不是个罪人吗?他说的就全都都对吗?如果他错了呢?
    关于次经的问题,马丁路德觉得有一些教义和圣经其它内容有冲突,就可以移除。那请问,如果我觉得现在的圣经版本有什么地方是冲突的,是否也可以随意移除?为什么马丁路德没有主动去试着理解这其中的“冲突”?或者是对其保留“谨慎态度”?而是选择了更为激进的“移除”。
    我不知道博主是否读过马丁路德传呢?他是一个比较冲动的人,性子有些偏执。我不敢确定他做的就一定都是对的。
    新约中,也有引用一些次经、伪经的地方。包括旧约圣经中记载了一些,似乎是其它文明的神话内容,比如莉莉丝、利维坦等。亚伯拉罕的老家吾尔,是苏美尔平原,也就是当今考古发现的苏美尔文明。
    虽然我也是一名新教教义下的基督徒,但我并不能保证我所接触的信仰就是完备的。但我也没有纠结于去“补全”,毕竟现在的版本是多少前辈心血总结去伪的。但如果说那7卷次经因为“教义”冲突,而被遗弃,那我是否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肆意去除某些经文呢?这难道不是一样的逻辑吗?
    我个人是无法赞同马丁路德的做法的。他移除圣经经文的做法,怎么说都是不对的。
    天主教有天主教的问题,但这不代表圣经有问题。天主教根据次经搞出的问题,不代表次经的问题。如今新教很多错误的教义,不也是根据现在版本的圣经衍生出来的吗?
    那照博主的逻辑,这些经文也应该被删除。这个想法和说辞,实在荒诞。

    • @jjiang8907
      @jjiang8907 Год назад +1

      理智

    • @jackling831
      @jackling831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新教有哪些错误的教义?

    • @Gadol_Adonai
      @Gadol_Adonai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這位弟兄,你誤會博主的意思了。她講的是馬丁路德的看法,只是沒有講完整。
      其實耶柔米在他所翻譯的聖經拉丁文武加大譯本譯序中寫道:次經在權威上不及希伯來文聖經,只能用作信徒道德的教化,或研究教義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教義信仰的依據。宗教改革後為了對抗「新教」徒把次經從聖經中拿掉,才把次級改成正典。
      那七卷書是寫於兩約之間的後期,當年為了擴充亞歷山大圖書館就把很多猶太民間的文學創作都放進了「七十仕譯本」如果看年代就會發現,那和當初的「七十仕」譯本,嚴格的說是72個人,的年代相差一百多年,怎麼可能還是那72個人?
      在聖靈的帶領下經過幾次大公會議,過濾掉很多偽經,才確定了現在的天主教聖經,不過那時是分正典和次經的。
      聖經雖然是聖靈的啟示,但裡面也有歷史性的記述。讀了那七卷書就會發現那裡都是人在行,根本就沒有神在講話或先知的啟示。只是兩約之間歷史的記述而已。理論上講單純的歷史書是沒有資格列入聖經的。就好比拋開士師記中神啟示的部分,只看利未人把自己妾的屍體切成12塊,使人拿著傳遞到以色列四境。難道那種行為能被歌頌或作為教義的依據嗎?
      那七卷書中不僅有為亡靈祈禱,用錢贖罪的內容,甚至還有魚的肝臟能治眼疾,天使撒謊的內容。都是人憑自己的心意在行,只能最為歷史書來看。

    • @jojosephoho
      @jojosephoho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親愛的朋友,感謝您分享這些深刻的思考。作為一名天主教徒,我衷心感謝您願意以開放的態度討論這個議題。讓我試著從天主教的角度回應您的觀點。
      首先,我完全認同您對馬丁路德的評價。他確實是一個有缺點的人,就像我們每個人一樣。我們天主教會從不認為任何人是完美無缺的,除了耶穌基督和聖母瑪利亞。馬丁路德作為一個人,他的判斷自然可能有誤。這正是為什麼我們天主教會強調教會傳統和教會訓導權的重要性,因為個人的判斷總是有限的。
      關於次經的問題,您提出了一個非常關鍵的點。馬丁路德確實基於自己的判斷移除了部分經卷,但這種做法存在很大的風險。正如您所說,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任意刪減聖經,那麼聖經的完整性和權威性將何去何從?這正是天主教會堅持保留次經的原因之一。我們相信,聖經的形成是在聖神的引導下,經過數百年教會傳統的考驗而確立的。貿然移除某些部分,無異於否定了聖神在教會歷史中的工作。
      您提到新約中引用了一些次經和偽經的內容,這個觀察非常準確。事實上,這正是天主教會認為次經應該保留的另一個重要理由。次經不僅在新約時代被廣泛閱讀和引用,更是早期教會信仰生活的重要部分。將它們從聖經中移除,就等於切斷了我們與早期教會信仰傳統的一個重要連結。
      關於您提到的舊約中包含其他文明神話內容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主題。作為天主教徒,我們相信上帝的啟示是漸進的,祂藉由人類的文化和理解能力來傳達祂的信息。因此,聖經中出現一些與其他文明相關的元素並不令人驚訝。這反而顯示了上帝如何巧妙地運用人類已有的概念來傳達更深奧的真理。
      您提到自己是新教信徒,但對現有信仰體系的完備性存疑,這種態度非常值得讚賞。作為天主教徒,我們也不認為自己已經完全理解了上帝的奧秘。但我們相信,通過教會的傳統、教導權威和聖事生活,我們可以不斷地深化對信仰的理解。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堅持教會傳統的重要性,因為它代表了數千年來信徒們在聖神引導下對信仰的理解和實踐。
      您對馬丁路德移除聖經經文做法的批評,我完全贊同。任何個人或團體,都不應該擅自更改上帝的話語。這正是天主教會堅持教會訓導權的原因。我們相信,只有在聖神的引導下,整個教會共同的理解和詮釋才能確保我們不會偏離真理。
      最後,您提到新教中也存在一些錯誤的教義,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這也再次說明了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個統一的、由聖神引導的教會來解釋聖經。如果每個人都可以自行解釋,不可避免地就會出現各種互相矛盾的教導。
      您的觀點讓我看到了一個深思熟慮、真誠尋求真理的信徒。我真誠地邀請您進一步了解天主教會的教導。也許您會發現,天主教會所堅持的許多傳統,實際上是為了保護和傳承我們共同的信仰。願上主保佑您,願聖神引導您在信仰的道路上不斷前進。

    • @jojosephoho
      @jojosephoho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Gadol_Adonai 感謝您對這個議題的深入探討。作為一位天主教徒,我願意就您提出的幾個觀點進行一些回應和澄清。
      首先,關於聖熱羅尼莫(耶柔米)對次經的看法,我們需要謹慎地理解歷史背景。聖熱羅尼莫確實曾對次經的地位有所保留,但這並不代表教會的最終立場。事實上,教會在長期的反思和討論後,在特倫多大公會議上正式確認了次經的正典地位。這個決定並非如您所說是為了「對抗新教」,而是基於教會傳統和信仰實踐的深入考量。
      您提到「七十賢士譯本」的問題,這確實是一個有趣的歷史細節。然而,我們不應該因為翻譯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歷史不準確就否定整個譯本的價值。重要的是這個譯本在早期教會中的地位和影響。耶穌和使徒們在引用舊約時,常常使用的就是「七十賢士譯本」,這一點難道不值得我們深思嗎?
      您說「讀了那七卷書就會發現那裡都是人在行,根本就沒有神在講話或先知的啟示」,這個觀點似乎過於簡化了聖經啟示的本質。天主的啟示並不限於直接的神諭或先知預言。在舊約中,像《箴言》、《傳道書》這樣的智慧文學,不也是通過人的經驗和反思來傳達天主的智慧嗎?同樣,次經中也包含了豐富的靈修智慧和道德教導,這些難道不是天主啟示的一部分嗎?
      關於您提到的「為亡靈祈禱,用錢贖罪」的內容,這確實是天主教與新教之間的一個重要神學分歧。但我們不應該因為教義上的分歧就否定整個經卷的價值。事實上,為亡者祈禱的傳統在早期教會中就已存在,這反映了教會對於死後生命和天主慈悲的深刻理解。
      至於「魚的肝臟能治眼疾,天使撒謊」這些內容,我們需要用更開放的心態來理解聖經的文學性質。聖經中包含了各種文學體裁,有些是歷史記載,有些是寓言故事。我們不應該用現代科學的標準來評判古代的醫療實踐,也不應該用字面意義來理解所有的天使敘事。重要的是這些故事所傳達的信仰和道德教導。
      您說「那七卷書中...都是人憑自己的心意在行,只能最為歷史書來看」,這個觀點似乎忽視了天主如何通過人的歷史和經驗來啟示自己。難道《列王紀》或《編年紀》不也是歷史書嗎?但我們並不因此否定它們的啟示價值。
      最後,我想提醒我們,教會對聖經正典的確立是一個漫長而慎重的過程,是在聖神的引導下完成的。我們不應該輕易否定這個過程的成果。天主教會之所以保留次經,是因為我們相信這些書卷對於理解天主的啟示和教會的傳統都有重要價值。
      作為信徒,我們應該以謙卑和開放的態度來閱讀和理解整本聖經,包括次經在內。每一卷書都有其獨特的價值,都能為我們的信仰生活帶來啟發。讓我們不要因為一些表面的差異就否定某些經卷,而是努力去發現天主如何通過這些多樣的文本向我們說話。
      願天主祝福您,願聖神引導我們每一個人更深入地理解祂的話語。阿們。

  • @楚才-v7m
    @楚才-v7m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你好,请问你说耶稣引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的旧约圣经是什么意思?耶稣不是应该使用他的母语布道吗?他的母语不是希腊语啊

    • @cloudhme
      @cloudhme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2

      大部分学者认为当时犹太人用的比较多的是亚兰文和希腊文,用希伯来文的比较少了。

  • @SaiSaiSaiSai256
    @SaiSaiSaiSai256 3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2

    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 (Matthew 5:18)

  • @enghockchew3517
    @enghockchew3517 2 года назад +8

    首先圣经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耶稣交给他的门徒的,他是在教会发展中衍生出来的。 尤其是其中的内容, 书籍等等, 那这些编册, 认定等等是凭什么标准来认定的呢? 若不是这个‘教会’的权柄和认定, 那么是靠什么标准? 圣灵吗? 圣灵也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给我们一本圣经。 所以如果我说这个早期的教会就是第一个教会, (即是天主教会而不是新教呢?)我凭什么这样说? 因为在圣经未正式编册与制定, 教会(这个第一个教会- 天主教会)就已经存在。 所以否定教会的权柄与权威来读圣经, 就是扭曲圣经。 为什么? 因为如果这个权柄可以编册与制定圣经的内容, 那么教会当然也有权柄来解释与解读圣经, 要不然, 大家拿到圣经乱解释一通, 就可以自立门户与教派, 也就是今天基督新教那么乱的现象。 也就是说否定圣教会的解读圣经, 就同样否定圣教会的编册与制定教会的权柄, 如果有人说圣经是对的, 教会的解释是错的, 那么不好意思, 既然教会的解释是错的, 那么教会所编册的圣经当然也有可能是错的。 所以别自相矛盾。

    • @macnaughtkrysta1248
      @macnaughtkrysta1248 2 года назад

      说得有道理

    • @weisern83
      @weisern83 2 года назад

      Well explained and whole heartedly agree. In fact, there is no where in sacred scripture said that there will be a bible. None. There were 27 Gospel floating around the 4th century, and how did the institution/early church discerned which 4 books are infallible? How does one said the bible is infallible but didn't render his trust to the institution that compiled 73 books ? There wasn't any bible before 4th century, there was only TRADITION and part of pieces here and there. In reality the TRADITION comes FIRST.
      Yes, it is self contradicted value. The early Church IS Catholic and Catholic church gave the world Sacred Scripture a.k.a The Bible. It's just PURE Fact and history.

    • @唐X
      @唐X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公教其實是在公元一千年的時候才形成的,即以羅馬主教為首的西方教會,後面緊接著就有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方教會。你把公教和早期教會(12使徒時期)綁定在一起未免不符合事實。還有教皇的聖彼得之位繼承人也是自封的,聖經上可沒記載過。

    • @唐X
      @唐X 2 года назад

      我覺得教會的權柄僅僅只是在於收集希伯來文和希臘文的聖經原稿,然後裝訂成冊,據我推測聖經應該在公元500多年的時候就成型了。教會并沒有權柄可以私自的修改聖經内容,據我所知,公教在十誡中的不可拜偶像這一條就做了修改。

    • @jjiang8907
      @jjiang8907 Год назад

      新教,在原圣经上进行攥改,应取其他书名。

  • @yinli4451
    @yinli4451 2 года назад +9

    《圣经》中记载耶稣在死后下到阴间,去给大洪水时代死去的人传道。可见所谓的死后不能得救,整体上是这样,但也是有例外的。另外,约拿也是死后在阴间向神祷告,神使他在鱼腹中复活的。因此,为亡者祷告并不和《圣经》的教导完全矛盾。

    • @TheChing43202
      @TheChing43202 9 дней назад

      @yinli4451
      是的, 我也一直對這二段經文困惑, 但目前的認知是, 這些都是例外, 耶和華甚致還要使用約拿, 當然允許他在阴間可以與神互動. 耶穌死後就沒有人的肉體, 那時的靈也許是神和人的靈同在, 所以才能在陰間傳道. 我們一般人也許"絶對"沒有這種權利和能力, 所以不能應用在我們身上! 請參考!
      另外, 如果可以為亡者禱告, 那可不可以每年在清明或是生日忌日時為其禱告? 再接者下去, 天主教堂也都為聖母聖徒的雕像點燭點香, 那麼是否也可為亡者禱告之外再點燭點香? 就不就和中國傳統的祭祖相同了? 這也許已經和基要真理衝突很大了, 請思考!

  • @孔泰-s4d
    @孔泰-s4d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他藉这灵曾去传道给那些在监狱里的灵听,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 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
    (彼得前书 3:19-20 和合本)这又代表什么含义呢

    • @nameless-sv9db
      @nameless-sv9db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代表挪亞造方舟為了大洪水以前
      神沒有給人十誡的命令
      如同好言相勸 但人好逸惡勞 豈是三言兩語能勸說 神從挪亞讓人再次繁衍
      但如同摩西時代給了人警告
      若不敬畏神 就會被剪除被打死如大洪水時被滅絕的人一樣
      所以洪水以前的人有理由跟神辯駁
      為什麼得罪神的行為這麼嚴重卻沒有讓他們清楚的知道
      但洪水之後的人就再沒有理由跟神報不平了
      因為神已經讓人看到經歷到得罪神的後果 若你的先祖沒有這樣傳道給妳
      那妳們的罪就歸在自己頭上
      雖然神應許還有彩虹就不再滅絕人類
      但有神清楚滅絕的警告後還要硬著心不信那就會永遠與神隔絕等著跟反叛神的天使被丟到火湖去
      這是我自己的認知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6 дней назад

    问题应该是后来的路得为何減除了那七本经书。路得是神?是使徒?为何新约不用希伯来文写?能否回答?为何耶稣死后向死者传福音?

  • @李政宗-l1j
    @李政宗-l1j 3 года назад +12

    新教聖經是15世紀後才自行刪除七本聖經經文。

  • @Giao87
    @Giao87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最近在好奇在看看基督方面的内容,您说的有些争议。首先圣经里的旧约大部分出自塔娜赫,应该是用希伯来文写的。新约是在耶稣升天以后,记录耶稣与他的门徒之间的故事。耶稣受难的时期应该是罗马统治时期。圣经里没有说耶稣是用希伯来文还是希腊文的旧约。在君士坦丁确立的基督教为国教之后,圣经应该是用希腊文写的,罗马哪里是用希腊文翻译成拉丁文的圣经。您读的圣经不是中文译本就是英文译本,这与希腊文和拉丁文会有差异。如果您有时间应该把东正教的圣经也看看一起讲才更有说服力。

    • @אהרוןנסיך
      @אהרוןנסיך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他们是说希伯来文的 比如 有人来找耶稣叫他 “拉比” 希伯来文就是 Rabi

  • @虎大仙
    @虎大仙 Год назад +2

    为什么把新教翻译成基督教呢?难道基督教不是统称吗?

  • @Youdu在福建
    @Youdu在福建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曼迪姐你好,我觉得你这个视频很好,我可以剪辑下来发到国内的平台上吗?

  • @alexwoochaotieng8224
    @alexwoochaotieng8224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4

    其實不隻是這七本書,就連《但以理書》和《以斯貼紀》裡,天主教其實分別多了兩章和六章
    或者説天主教自己認爲本身《但以理書》就是14章和《以斯貼紀》是16章,只是您們基督新教爲何把这兩本書给刪了幾章呢?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当一个人死去,开追悼会举行葬礼,为死者/死人祈祷,违反圣经吗?

  • @邱聖銘-r9x
    @邱聖銘-r9x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可是聖經有很多版本,翻譯的也有所不同,那你說的的是哪一本

  • @serennafu8792
    @serennafu8792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博主你讲的很好,但是有个小小的提议,就是普通话n l 以及卷舌音和平舌音可能需要多练习区分一下,没有冒犯的意思,祝您的视频越来越好,平安✝️

  • @furze7802
    @furze7802 Год назад +2

    关于死人无法得救
    为此,就是死人也曾有福音传给他们,要叫他们的肉体按着人受审判,他们的灵性却靠 神活着。
    ‭‭彼得前书‬ ‭4:6‬ ‭

  • @Lulusea
    @Lulusea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谢谢科普!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7 дней назад

    为死人祈祷是正确的,基督新教也为死者开追思会,新约书卷还提到替死者接受洗礼。使徒信经提到诸圣相通。其原理就是灵魂不灭,在神眼里人都是活人。死后审判不是指基督再来时审判吗?审判生者 6:36 死者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七十士本圣经就含有这些书卷,那时还没有天主教。马丁並非神,也不是先知。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Год назад +3

    先有信仰,后有圣经。耶稣在世时並无27卷新约。“唯独圣经”有问题,耶稣讲的话只引用过少量旧约某些书卷。耶稣讲的话全都应是神的话。

    • @TheChing43202
      @TheChing43202 9 дней назад +1

      可以換個角度來看, 耶穌死後數百年之後, 經過所有教會多次的大公會議, 多次禱告, 最後得到的版本, 稱為無誤的聖經.

  • @傅鳳英-q2m
    @傅鳳英-q2m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曼迪謝謝您的解說,您願意幫忙解說啟示錄中許多我們需要明白的經節嗎?例如:那長了求死不能的惡瘡是什麼?茵陳又是什麼?那被保護的生產婦人是預表何所指?啟示錄很難明白卻是很需要明白的一卷,但很多教會牧者都避重就輕的帶過,但我真的很想看明白,您可以幫助我解惑嗎?先謝謝您!願 主祝福您。

    • @biblewithmandy
      @biblewithmandy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您好,您读经很仔细,也很爱思考。愿神纪念你对神话语的热爱和研究。你提的问题很好,你可以边读边把你的问题整理出来,有代表性的我会专门做节目。

    • @傅鳳英-q2m
      @傅鳳英-q2m 3 года назад

      @@biblewithmandy 謝謝您!太棒了!

  • @顾小海-m6x
    @顾小海-m6x Год назад

    七十士译本,次经是不是有15卷?都讲了点啥,好好奇。

  • @xiangqinkoutsoukos8775
    @xiangqinkoutsoukos8775 3 года назад +20

    通过这两年,上帝已经通过川普让世界的人们,从各自的宗教中唤醒出来,让人们重新认识到我们离开上帝的法律太遥远了。愿有更多人在圣神的带领下,让我们从新返回上帝的法律和耶稣的教导🙏🙏🙏🙏

    • @Yinuo77
      @Yinuo77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我觉得只会越来越远,世界只会越来越差了。末世很近了

    • @xiangqinkoutsoukos8775
      @xiangqinkoutsoukos8775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Yinuo77 是的,现在是了。。但耶稣说: 当你们看到这些事时,你们就当昂首挺胸,因为你们救赎的时间到了🥰

    • @黑色恶党
      @黑色恶党 2 года назад

      @@Yinuo77 你要认清楚,是包子帝开倒车加速了,不是世界变坏了。至少我看台湾就越来越好了。

    • @marcuswong6960
      @marcuswong6960 Год назад +2

      我信主的确和川普总统密不可分

    • @usa-p4f
      @usa-p4f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中国特色的政治带货😂😂😂

  • @Enoch-r7k
    @Enoch-r7k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耶稣当时那个时期不是讲的阿拉姆语吗?还是说当时犹太人讲的话是希腊语?

  • @刘畅-h2l
    @刘畅-h2l Год назад

    你好,我想买本天主教圣经,但是思高版的人名地名翻译的很奇怪,我该买哪个译本好

    • @edwardh1600
      @edwardh1600 Год назад +4

      天主教译本是通过希伯来语和七十士译本翻译来的,因为译者雷永明神父是民国时期人物,那时候的外文名字地名有些诘屈聱牙,但是有些译名是很精妙的,比如伯多禄(彼得)他的名字是Petros,而译名伯有最大的兄长的意思,所以译者还是有很强的中文功底的。另外思高本的注释也很丰富详实除去人名地名的问题其他的还是非常好的。

    • @The_People_S_Republic_of_China
      @The_People_S_Republic_of_China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edwardh1600 人名地名纯粹是翻译法则的问题

    • @VincentTseng-c4e
      @VincentTseng-c4e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從小在天主教學校長大的。。第一次看到伯利恆這個地名也覺得很奇怪。。。😂

    • @edwardh1600
      @edwardh1600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The_People_S_Republic_of_China 新教的彼得请问是不是从peter音译来?关于译本问题,七十贤士本是比较正统的圣经来源,因为犹太人被掳流浪问题,所以在当年有许多希腊化的犹太人,单纯从文本源头来说,peter这个音译和Petros差异和曲折够大了吧?

    • @edwardh1600
      @edwardh1600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VincentTseng-c4e 天主教称白冷,希伯来语音读[bet ˈleχem],这是音译用词不同的问题了。

  • @charleshuang1120
    @charleshuang1120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具有使徒传承的教会:没想到还有读者挑剔出版社,拿二创当原版的。

  • @johnbaptistkang
    @johnbaptistkang Месяц назад

    講話要按歷史順序,《聖經》原是73卷,所以是基督教少了七卷,不是天主教多了七卷。
    <死海經卷>上世紀的發現和研究,已經證明馬丁路德的錯誤,那七卷是正經。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4 дня назад

    马丁路得的圣经包括这七本书,日内瓦圣经也有这些书。

  • @swang999ful
    @swang999ful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1

    誰是天主?是耶穌口中的父神嗎?

  • @jingjingzhang3503
    @jingjingzhang3503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我的女儿也叫曼迪,还是我起的名字,但我们是天主教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Год назад +1

    新约,旧约一共多少卷,没有一卷说到一共有多少。66还是73是教会规定的,上帝及耶稣没有说过,先知,使徒没有说过。

  • @andyzhai643
    @andyzhai643 3 года назад

    可是我想请问如何解释保罗在林前15章写的:不然,那些为死人受洗的,将来怎样呢?若死人总不复活,因何为他们受洗呢?
    这是不是一节有争议的经节。
    你对这节经文是如何看待的?

    • @biblewithmandy
      @biblewithmandy  3 года назад +6

      是的,这节经文被摩门教用来为死人受洗辩护。实际上是错误解经造成的。保罗15章这部分是在给哥林多教会的人讲基督的确是有从死里复活。是强调复活这件事是可信的。当时哥林多教会有人也在给死人施洗,保罗这里重点不是说应不应该给死人施洗,而是强调,那些给死人施洗的人,说明他们也是相信复活的,要不然死了的人理他干嘛。保罗是告诉哥林多教会的人,应该相信死人能复活这件事

    • @andyzhai643
      @andyzhai643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biblewithmandy 解释的很好,我也赞同这个观点。

  • @yao-r4x
    @yao-r4x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教会的资金来源可以讲一下吗?

    • @erichsieh7571
      @erichsieh7571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跟其他宗教一樣都是信徒的奉獻啊,難道是賣鴉片嗎?

  • @edwardh1600
    @edwardh1600 Год назад +1

    逻辑就是这样,圣经旧约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和耶稣教导的爱你的进人爱仇人的教导相背,建议创立一个曼迪宗把旧约也删去吧。再者既然因信称义了,只管信就好,什么吃喝嫖赌抽,坑蒙拐骗偷都可以做,毕竟主是仁慈的只要干完了我因信称义就可以进天国了,世间真有双全法呀。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5

    赎罪券与次经是两回事

  • @abrandpluckedoutofthefire8043
    @abrandpluckedoutofthefire8043 3 года назад +2

    東正教的聖經呢?可以講一集嗎?
    謝謝

    • @biblewithmandy
      @biblewithmandy  3 года назад

      谢谢你的建议,东正教了解的不多,需要做点功课了来。

    • @五浬軒散人
      @五浬軒散人 2 года назад

      東正教的聖經有不一樣嗎?
      第一次大分裂前不是就已經開完尼西亞大公會議認定信經了?
      我唯一可以想到的差別是「和子句糾紛」
      盼之後的影片能解惑哈哈

    • @abrandpluckedoutofthefire8043
      @abrandpluckedoutofthefire8043 2 года назад

      五浬軒散人 這裡說的是與舊約&兩約之間著作相關。和子句糾紛是關於基督徒對奧妙的上帝的認識,和新約成書無關。

    • @keru8888
      @keru8888 Год назад

      @@五浬軒散人 就我所知,東正教的舊約聖經比天主教多的部分有 默納協的祈禱、 卷三、四、聖詠第151首、卷三、四,聖經以外還有三卷關於天使的書:以諾書(Enoch)。不過因為我對東正教也不了解,所以我不太確定是否真是如此

  • @wanwil
    @wanwil Год назад +7

    在新教來説,馬丁路德説的好像比耶穌説的更重要,就是他説得算。

    • @MatthewWaon
      @MatthewWaon Год назад +2

      我们并没有认为马丁路德是圣人

    • @jijie133
      @jijie133 Год назад +3

      哈哈, I agree with you. 誓反教就是这样。

  • @johnbaptistkang
    @johnbaptistkang Месяц назад

    馬丁路德與天主教會分裂後,他着意要把聖經從原文譯成德文。要找最早的舊約版本,他自然就去找最早的希伯來文版本,並以為就會是猶太人用的版本。但他不知道的,也不可能知道,就是原來在耶穌時代,托拉其實也有好幾個版本。
    自從在谷木蘭(Qumran)發現死海古卷後,馬丁路德的想法已不再成立。在死海古卷之中,發現了一些殘缺不齊的聖經,當中也有這七本書中的多比亞傳,智慧篇和其餘七本書中的一些碎塊,全是用希伯來文寫的。谷木蘭這一群人,是當時猶太人中非常堅持宗教純正的隱居團體。因此,這發現是絕對足夠證明這七本書在耶穌之前,就已被猶太人視為正宗托拉的一部份。
    這證明了猶太人在第二世紀時刪除這七本書是錯誤的。這也證明了馬丁路德刪除這七本書,是因為他誤跟了當時的猶太人。這七本書是正宗的,是聖神感動而寫成的。它們不是偽書,也不是次書。它們是舊約不能缺少的一部份。
    askfrfrancis.org/qa/why-catholic-bible-has-seven-more-books-than-bible-from-other-christianity

    • @b09308958090301
      @b09308958090301 Месяц назад

      從歷史考證、死海古卷的內容、新約引用的舊約範圍等角度來分析這個說法是否成立。
      ---
      1. 歷史上猶太人的舊約正典到底有多少卷?
      你的觀點認為猶太人在第二世紀刪除了次經,但歷史證據是否支持這一說法?我們來檢視猶太人的舊約正典歷史發展:
      (1)耶穌時代的猶太舊約正典
      -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確實有不同版本的經卷傳統:
      - 希伯來文正典(39 卷,即今日猶太教與新教舊約)
      - 希臘文七十士譯本(LXX)(包含次經,共 46 卷)
      - 撒瑪利亞五經(僅接受摩西五經)
      - 但在猶太宗教傳統中,主要是依據希伯來文正典(39 卷)。
      證據:
      1. 猶太歷史學家約瑟夫(Josephus,公元 1 世紀)明確記錄:
      - 「我們的經書只有 22 卷,它們是真正的經典。」
      - 這 22 卷實際上對應於今日的39 卷舊約(因猶太人將一些書合併,如撒母耳記上下合併為一卷)。
      - 次經不在這 22 卷中。
      2. 塔木德(Talmud)與米示拿(Mishnah,公元 2 世紀):
      - 明確記錄舊約正典為 39 卷,並未包括七十士譯本中的次經。
      3. 新約的引用模式:
      - 耶穌與使徒在新約中經常引用摩西五經、先知書、詩篇(參見路加福音 24:44)。
      - 但新約從未明確引用次經作為「聖經」的權威,這表明當時的猶太人並未將次經視為正典。
      (2)公元 90 年的雅姆尼亞會議(Council of Jamnia)
      - 有人認為猶太人在第二世紀刪除次經,但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
      - 公元 90 年的雅姆尼亞會議只是確認了猶太人一直使用的39 卷正典,並未「刪除」任何書卷。
      - 這些書卷的正典地位在耶穌時代已確立,而不是到第二世紀才被確定。
      結論:
      ✅ 猶太人的舊約正典在耶穌時代已是 39 卷,次經從未被普遍視為正典。
      ❌ 並沒有證據顯示猶太人在第二世紀「刪除」了次經。
      ---
      2. 死海古卷是否證明次經為正典?
      你的觀點認為:死海古卷中發現了次經的抄本,證明次經在耶穌之前已被猶太人視為正典。
      讓我們來看看死海古卷(Dead Sea Scrolls)的具體內容。
      (1)死海古卷的組成
      死海古卷的發現(1947 年)是一個重要的考古事件,其中的抄本分為三類:
      1. 舊約聖經抄本:
      - 約 230 份抄本,幾乎涵蓋了猶太正典 39 卷中的所有書卷。
      - 這表明猶太正典早在耶穌時代就已確立。
      2. 次經與偽經抄本:
      - 確實發現了一些次經的碎片,如《多比亞傳》、《便西拉智訓》。
      - 但這些次經的抄本數量遠少於正典經卷。
      3. 昆蘭社群的獨特文獻:
      - 包括許多未被猶太教或基督教承認為正典的書,如《光之子與黑暗之子之戰》。
      (2)次經的抄本數量與地位
      - 正典書卷(39 卷)的抄本數量:
      - 《申命記》有 25 份抄本
      - 《詩篇》有 39 份抄本
      - 《以賽亞書》有 21 份抄本
      - 次經書卷的抄本數量:
      - 《多比亞傳》有 1 份殘片
      - 《便西拉智訓》有部分殘片
      - 其他次經幾乎沒有抄本
      這顯示:
      1. 正典書卷的抄本數量遠遠超過次經,顯示它們在昆蘭社群內部的重要性更高。
      2. 次經在昆蘭社群中可能有影響力,但並不意味著它們被視為正典。
      3. 死海古卷中的次經數量不足以證明「全猶太人都視為正典」。
      結論:
      ✅ 死海古卷證實了猶太人的 39 卷正典早已確立。
      ❌ 死海古卷中次經的抄本數量遠少於正典,無法證明它們是舊約正典的一部分。
      ❌ 昆蘭社群的文獻代表的是特定猶太支派的看法,並不代表整個猶太信仰的主流。
      ---
      3. 馬丁·路德是否錯誤地「刪除」次經?
      你的觀點認為:「馬丁·路德的錯誤在於他選擇了猶太人的 39 卷,而沒有接受耶穌時代的‘完整正典’。」
      然而,根據上述證據:
      1. 耶穌時代的猶太人已普遍接受39 卷正典,並未將次經納入正式聖經。
      2. 新約作者從未明確引用次經為「聖經」的權威。
      3. 馬丁·路德並未「刪除」經卷,而是回歸猶太人歷史上認定的正典。
      4. 天主教正式承認次經為正典是在 1546 年的特倫多大公會議,而非早期教會的一致共識。
      結論:
      ✅ 馬丁·路德選擇 39 卷正典,與耶穌時代的猶太正典一致,並非「刪除」經卷。
      ❌ 天主教在 1546 年才正式確立次經為正典,這並非早期教會的一致決定。 。 |
      結論:死海古卷的發現並未證明次經為正典,而馬丁·路德的決定符合耶穌時代的舊約正典傳統。

  • @adelpctan
    @adelpctan Год назад +1

    谢谢曼迪😊

  • @laststone777
    @laststone777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首先要認識的是,天主教 和東正教都是宗主教 = 初代教會(另外3個宗主教亞歷山大教會,耶路撒冷教會,和安提約西亞教會已經失傳)。 基督新教不等於初代教會。 初代教會沒有聖經,都是口口相傳,少數書籍有手抄本,但是極為珍貴。 公元300年後天主教整理聖經,通過大公會議討論決定哪些書被收納入聖經,哪些書不能收納為聖經。標題是為什麼天主教會和新教聖經差7本書。 總體來說,天主教將使徒的敘述傳承到300年,又將這些福音和書信歸納整理成聖經。,天主教的聖經是原始本沒有刪減。 新教在15世紀脫離天主教之後把不利於新教理論的書或者章節刪掉就是你今天看到不一樣的聖經。

  • @josephtyhall4515
    @josephtyhall4515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想除Heaven與Hell 外天主教認為有purgatory 煉獄因nobody is perfect in the world ! 上帝既然是無限的仁慈的那麼如果某人犯任何一"過錯“都會must go to hell嗎 ? 所以他們認為有purgatory. 我想是合理的否則世上還要什麼correction house,jail 呢!不需刑期後釋放了直接execution 好了!我想他們為死人祈禱是指的是哪些在purgatory 的souls 吧!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人死后立即有审判是天主教的观点,审后部分信者上天堂,不信者下地狱,部分信者在末日受审上天堂。新教则认为基督再来时审判,因此认为地獄现在是空的。

    • @meiliTi
      @meiliTi Год назад +1

      你对天主教和新教都很无知!才能说出如此的话出来

    • @ceciliachio4372
      @ceciliachio4372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還有一層煉獄

  • @meiyingchen8129
    @meiyingchen8129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博主你自己也说了,基督教是从天主教分裂出来的,到最后你承认了基督教而没有承认天主教???
    最明显的比较
    天主教神父不能结婚,只能服侍主,简单明了一心不能二用。
    世人结婚生子,心思就不能全心全意的服侍主。
    牧师既可以结婚,也可以离婚,这就是很大的区别。

  • @Freeinwind
    @Freeinwind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谢谢讲解,很清晰明了

  • @PAXCruxSacraSitMihiLux
    @PAXCruxSacraSitMihiLux 3 года назад +5

    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位神父的解释ruclips.net/video/8KDTvzEX1o0/видео.html

  • @maryw9841
    @maryw9841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多俾亚传12:9 在现实中,也有不是如此的时候,门诺派的Dirk Willems 被迫害他的人追赶,那人掉进冰窟窿,结果他返身救起那人,那人照样抓他,使他受死。结果Dirk Willems 并没有长寿,当然他的灵魂肯定与耶稣同在了。
    每当我想起这位主内兄弟的舍己,就想起中国抗战时被民兵用石头打死的清华学生熊大缜,可惜的是熊大缜可能不认识耶稣,希望上帝审判他时,看他作绵羊。

  • @markroad6900
    @markroad6900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基督徒会学习基督教历史吗

  • @鍾子承
    @鍾子承 3 года назад +3

    財主是因欺凌拉撒路而受罰

  • @LiuJin-mj4jc
    @LiuJin-mj4jc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1

    又是一个基督徒川粉的频道,可怕😱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支持川普的真诚的聪明人😂

  • @KenChan-xu4oo
    @KenChan-xu4oo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6

    天主教才是耶穌One Truth Church

  • @terrywong5156
    @terrywong5156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誓反教是分裂出去的,不是独立出去的😂

  • @VincentTseng-c4e
    @VincentTseng-c4e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聖公會也有多七本的版本😊

    • @wcp1586
      @wcp1586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圣公会本身就是抗议宗里面的公教

  • @andrewliu8744
    @andrewliu8744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圣经是不是不可以删减篡改?有没有惩罚?

    • @zengxiaobao6324
      @zengxiaobao6324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我向一切听见这书上预言的作见证,若有人在这预言上加添什么, 神必将写在这书上的灾祸加在他身上;这书上的预言,若有人删去什么, 神必从这书上所写的生命树和圣城删去他的份。
      (启示录 22:18-19 和合本)

    • @朱翊钧-q2g
      @朱翊钧-q2g Год назад +3

      @王建国 😂😂😂😂你很勤恳。但是你可以想一下。如果把轮回放进圣经。那整本圣经就是大矛盾的。

    • @freethinker810
      @freethinker810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zengxiaobao6324《启示录》是主后90-95年写成的,而我们现有的27卷新约正典是三世纪才最早确定下来的。
      所以这里的“不可增删这书上的预言”是特指《启示录》,而不是整个圣经。

  • @chiaming48
    @chiaming48 2 года назад

    聽説東正教的聖經比天主教的聖經還要多幾篇,不確定是否正确

  • @p7306
    @p7306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為什麼天主教竟大膽刪去聖經中十诫的第2條,因為說中了嗎?

    • @ivantonghk
      @ivantonghk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請看看馬丁路德創立的信義/路德會的十誡是怎樣的

    • @Paul-x3k6g
      @Paul-x3k6g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其實完全沒刪,只是誡數編排不同,基督教的前兩誡,在天主教是融合於第一誡

  • @The_People_S_Republic_of_China
    @The_People_S_Republic_of_China 11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拿和合本与思高本对比着看就知道了。还有就是,东正教的圣经比天主教的圣经还多四卷书呢。流派不一样,而且翻译母本也不一样。

  • @djh2168
    @djh2168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那如果再出现一个路丁马德进行第二次宗教改革呢?再将新约中一些矛盾的地方进行删减,重新再出一本新新约圣经。😜

  • @luthermeeting
    @luthermeeting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不能因为你解释不清楚圣经,而把圣经删了。荒谬绝伦!而是应该改变自己的神学观念。

  • @中華軍武論壇
    @中華軍武論壇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之前不是天主教的嗎?怎麼變基督教了妳?

  • @georgewun7460
    @georgewun7460 7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不是多了7本,而是多了7卷。

  • @user-freedomvvv
    @user-freedomvvv 8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比较喜欢天主教,可能叶公好龙吧😂😂

  • @张航-i6i
    @张航-i6i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还有一个问题,希望你通过你的角度来解释一些问题,第一个问题,首先人是神造的,证据在哪??我想说逻辑上通顺的是世界是神造的所以宇宙和世界有秩序,但宇宙和世界有秩序并不能够推导出世界是神造的。肯前必肯后但是肯后不一定肯前。第二个问题上帝全知全能全善,我举例子,犹太人二战死了800万,上帝为什么不救,我的思考,1上帝不愿意救,否定上帝全善。2,上帝不能救,否定上帝全能。3,上帝不知道这个事,否定全知。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上帝不能去影响人类进程,所以上帝不能影响人类进程,也无法影响个人的命运。所以可以否定掉祷告,赞美的作用,因为否后必否前。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祷告赞美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上天堂。可是当你上天堂的时候,你所敬爱的上帝,把所有其他有自由意志选择其他道路的人都打到了地狱。你上的天堂还有意义吗?如果是这种天堂,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没有爱人,不上也罢。我尊敬的马克思,毛泽东,周恩来,所有的战士都在地狱,我的家人,我的朋友都在地狱。所以这种上帝的存在,我宁愿选择撒旦。

    • @football4049
      @football4049 2 года назад

      上帝不救就代表上帝不是全善的?那么我回问你一个问题:上帝的圣洁与怜悯怎么自恰?一边是厌恶罪恶的神 一边又是怜悯施慈爱的神,一边是刑罚罪人一边又拯救罪人你怎么理解呢?那你更理解不了啦,神会造出一个足够大、自己也搬不起来的石头吗?如果造不出来就代表不是全能 如果造出来搬不动也证明神不是全能,用这个例子的答案就可以解答你的问题 请看up主往期视频自己找答案

    • @张航-i6i
      @张航-i6i 2 года назад

      @@football4049 这些我都清楚,我不想逻辑诡辩,我只想问为什么不救,就算存在,我死了也敢指着上帝的鼻子说这些。这是人心底的善。所以人并不是有罪的。

    • @方松-k3v
      @方松-k3v 2 года назад

      你不用去死的,去朝鲜让马毛列恩的学生金三胖永远统治你,

    • @馬鹿233-z7f
      @馬鹿233-z7f 2 года назад

      第一个问题网上有很多辩论的视频,你可以自己去翻翻找找。
      第二个问题,我想说,上帝是全知全能,且全善,还是公义的,神的慈爱不会违背祂的公义,神会用慈爱来待人,若人不珍惜神的慈爱,那神便会用公义的审判来待人。犹太人这个民族是幸运的,因他们是神最早的选民,但也是不幸的,因审判也将最先从犹太人开始。
      第三个问题--
      “原来,在神面前不是听律法的为义,乃是行律法的称义。没有律法的外邦人,若顺着本性行律法上的事,他们虽然没有律法,自己就是自己的律法。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
      这是罗马书2:12-15 所写的,应该就是所谓“不知者无罪”,人只会因他所知道的而被定罪。那些认识神的道和律法的人,就按着神的道和律法接受审判;那些从没有读过圣经的人,就要按着他们良心的标准接受审判,因为良心会告诉他们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而且我可以告诉你,世上没有一个人是无罪的,你所敬爱的那些人也是如此,毛泽东都被说是“七分功三分过”,不要单单只顾着赞扬他的七分功,可曾知他那三分过害死了多少人命嘛?
      而且人若不选择神,而是选择撒旦的话,神会伤心,但不会对神的权柄、能力、存在造成任何影响,就像一个叛逆的孩子选择绝食以表对父母的抗拒,父母心疼,可实际上受苦的不还是孩子自己嘛?
      还有,地狱不是撒旦温馨的家,撒旦连同它的使者也都要在地狱的火湖里受苦,地狱就好比垃圾焚毁场,最后的终焉,神会将一切不好的东西扔进去销毁掉。

    • @张航-i6i
      @张航-i6i 2 года назад

      @@馬鹿233-z7f 所以神应不应该下去焚烧一下呢,如果神都下去了,我下不下去又如何,否则全都是伪善,毛泽东是人不是神。

  • @alanchyn4753
    @alanchyn4753 2 года назад +3

    馬丁路德的因信稱義是個錯誤,他不但娶修女為妻,若是在中國娶尼姑的話是要被亂棍打死,為何我說因信稱義是個錯誤,凡真理應適用全人類,包擴植物人,植物人有辦法因信稱義嗎?神愛世人,植物人也是世人,經上又說:不願一人沉淪,乃願人人悔改得救,所謂人人包括植物人,所以因信稱義是錯誤的方法,是跟其他經文抵觸,宗教改革後,歷史因著宗教間的剝離,分裂,造成的戰爭,神聖羅馬帝國農民革命。十字軍東征,英法百年戰爭,30年戰爭,英國長老會藉由政治力屠殺天主教徒在蘇格蘭200萬人,死傷無數,馬丁路得的宗教改革,一句話形容:禍害遺千年

    • @唐X
      @唐X 2 года назад

      你的第一句話就是錯的,在基督教看來,尼姑即佛教徒,本身就是在走錯路了。早期的教會好像是沒有獨身的概念的,聖經上也無明確經文。婚姻卻是明確被支持的。

    • @alanchyn4753
      @alanchyn4753 2 года назад +1

      @@唐X 你判定我第一句話錯誤因為你是protestant,protestant本身就是歷史的畸形和錯誤,人只認為自己相信的才是對,馬丁路德本身是天主教的發終身獨身願的修士,他違背自己,其實不是錯誤,照哈佛醫學博士派克醫師的心理學觀點他是個謊人,因信稱義,要件是心裡相信,口裡承認,我請問你嬰兒和植物人辦得到嗎?笑話,無腦之人brainless會信你基督新教,在天主教徒看來基督新教是背骨嬰囡,在佛教徒看來基督教不但是錯誤還是迷信,使徒雅各,約翰,保羅都是獨身沒有婚姻

    • @朱翊钧-q2g
      @朱翊钧-q2g Год назад +2

      @@alanchyn4753 那请问一下植物人怎么去行善功而得救?植物人怎么去修行得救?神要的是人悔改。然后借着对神的救恩的感动和信心去行善事。神在创始的时候就是一男一女一生一世。婚姻是神给人的祝福。而且请你不要用佛教徒的观点来说基督。佛陀还说这个世上压根就没有上帝。你怎么不直接用这个观点来否定所有一神教?这两个就是风马牛不相及。如果你信的是北传佛教那就不用拿出来说了。本身就不是原始佛教的教义了。而且我也可以站在基督教的角度来说你们佛教压根就得救不了。而且耶稣在地上和使徒一起的时候。那时候有教宗吗?有主教这些吗?天主教还神化耶稣的母亲玛利亚。说圣母无染原罪。那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 神的荣耀是怎么回事?还说什么历史。你连时间都搞错了。英法百年战争。十字军东征这些都发生在宗教改革之前。你却把罪名放在马丁路德新教徒头上。我感觉你可能都不知道什么是十字军东征。真的很荒谬。而且英法百年战争和宗教就没啥太大关系。就是王室斗争争权。还有屠杀苏格兰200万人。真的是数字编的张口就来。如果不去推敲就真被你骗了。我承认。是有人做极大的坏事败坏主名。但是本身就是人的罪的问题。再看看旧时天主教败坏主的名迫害了多少真信主的基督徒?发动了多少战争你怎么只字不提?普通老百姓在罗马教廷的统治下自己都不能看圣经。自己都不能祷告。只能听神父说。教宗神化自己来曲解圣经比比皆是。你的整个逻辑是乱的。瞎对比。瞎分析。论据也是错的

    • @meiliTi
      @meiliTi Год назад +1

      @@朱翊钧-q2g 有信无善,是敲不祥的锣鼓,耶稣亲口说的。圣经也说,爱德最大!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新教不给亡者祈祷吗?女王死后不只一次。玛加比下给护教死者祈祷是死后第八天。

  • @urielchiu
    @urielchiu 2 года назад

    可是信教不也是為得救 贖罪才信?
    當買賣是過分 但一直強調信能得永生也是 呵呵

  • @明月清风-r2x
    @明月清风-r2x 2 года назад +4

    美女,你不是基督徒,因为你还不明白圣经里的奥秘

    • @朱翊钧-q2g
      @朱翊钧-q2g Год назад +3

      谁是不是基督徒只能是由基督上帝来判定的。你这句话说出来就是论断人。

  • @junbinliang8649
    @junbinliang8649 2 года назад

    现在犹太教的圣经也是39卷吗

  • @laoxia3308
    @laoxia3308 Год назад +2

    70士译本应该是在马加比革命以前的事吧? 但是这两个事件都是在耶稣之前。所以既然耶稣用过的书中语录,就该比马丁。路德更权威吧。除非你硬要说马丁。路德士从神那里得到了启示。这样一来,要讨论的地方就更多了。我非常尊敬路德,但是我无法相信他是一个真正的无懈可击的基督徒。

  • @TheJanuary12312
    @TheJanuary12312 3 года назад

    我买了思高版本的天主教圣经,天特会议时候加了的吧

  • @長春藤
    @長春藤 9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新約聖經肯定是廿七卷

  • @赵朝杰-t7u
    @赵朝杰-t7u Год назад

    以色列人哪,现在我所教训你们的律例典章,你们要听从遵行,好叫你们存活,得以进入耶和华-你们列祖之神所赐给你们的地,承受为业。所吩咐你们的话,你们不可加添,也不可删减,好叫你们遵守我所吩咐的,就是耶和华-你们神的命令。

  • @richardlin3357
    @richardlin3357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結果都是人幻想出來的東西 😅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路德不是神。

  • @hongyuliang
    @hongyuliang 2 года назад +2

    好象东正教不存在,太狭窄

  • @jokeredward6115
    @jokeredward6115 3 года назад

    死后有复活??

  • @januviaone
    @januviaone Год назад

    長知識了,原來只差七本

  • @TheJanuary12312
    @TheJanuary12312 3 года назад

    可不可以谈谈进化论。我觉得很难反驳。不知道现在的神学院怎么教

    • @元원振雨진우
      @元원振雨진우 3 года назад

      百度都说了进化论是假说

    • @biblewithmandy
      @biblewithmandy  3 года назад

      好的,有机会专门做一期

    • @唐X
      @唐X 2 года назад

      進化論不是本身就漏洞百出嗎?只是在當時的諸多猜想中看上去是最可信的一個。

    • @朱翊钧-q2g
      @朱翊钧-q2g Год назад

      比如就猴子变人。尾巴是突然消失的。您可以找到尾巴进化到一半的猴子的化石吗?我个人觉得生物会随着环境小小的演化。比如视力变好啥的。但是变不成另一个物种

    • @meiliTi
      @meiliTi Год назад +1

      你都说了是( 论 ),而不是铁定的事实。

  • @goodday29994
    @goodday29994 6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Yesu not lord. ∆∆∆∆∆

  • @wcp1586
    @wcp1586 10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正教还要多

  • @faimai3280
    @faimai3280 Месяц назад

    東正教更多

  • @Lzkhere
    @Lzkhere 3 года назад +1

    赎罪券就过分了

    • @wangwilliam7407
      @wangwilliam7407 2 года назад

      赎罪券只是一个临时的政策而已,目的是为了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的修建募款,另外赎罪券本意并不是赎大罪,很多新教教徒对天主教根本是一无所知。

  • @laoxia3308
    @laoxia3308 Год назад +1

    上帝沉默400年的说法也是不太严肃。这种观点把万能的上帝描绘成一个意气用事的人一般。好像南北国时代,上帝派来那么多先知下来,你以色列人就是悖逆不听。作为惩罚,我就400年不理会你们人类了。这个说法是2000年前的知性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臆断出来的结论。今天应该有更新的解释。不然不会赢得福音的广传。

  • @erichsieh7571
    @erichsieh7571 5 месяцев назад

    我比較好奇以諾書是真的

  • @Kerker-Mario
    @Kerker-Mario 2 месяца назад

    頂禮天主教 頂禮東正教 頂禮東方教會